不論是店裡的客人或是品牌都常常詢問,A SCENT如何選品?是否有統一標準呢?
儘管我總囊括為『好用』、『漂亮』,乍看空泛,但深挖之後其實每一點都有我想發掘的文化特徵,或是想滿足的特定族群。

這些邏輯隨著品牌成長持續變動,我將此時的邏輯暫且整理記錄,有任何新想法都會再更新與大家分享。

 

以下就是A SCENT常用的六大選品邏輯:

 

(一)品牌分類矩陣

畢竟資源有限,每個品牌需要有自己獨特定位,各司其職。
 

需要扛業績的選品

  • 主力商品|
    熱賣更有力度去爭取折扣與限定組合,提升獨家性,各式行銷資源也優先投注主力商品,是不可或缺的明星項目。
  • 默默地賣|
    輔助類小道具、加購品、回購機會高的項目,屬於持續養客,穩定供應鏈千萬不能斷貨的系列。

 

增加多元可看性選品

  • 招新利器|
    雖然業績相較較少,但非常吸睛,會讓消費者眼睛一亮的商品。
    特別是針對線上起家的品牌,透過選物店與消費者也是多增加接觸不錯的方式。
  • 預備淘汰|
    此區域分為兩種,
    一種嘗試過後銷售不如預期那就準備清點退倉,畢竟無止盡增加品項會讓管理難度倍增。
    另一種則是策略選品,比如符合環保或公益概念,我們就有選擇的必要!

 

 

(二)定價策略

近期和許多新進品牌花最多時間討論的就是定價,利潤不足會直接扼殺所有合作機會,這是沒辦法改變的事實。

新品牌初期的定價策略,首推直接以成本回推的定價策略,因為在所有成本居高不下的狀況下.如果沒有足夠利潤,後續發展只會越來越綁手綁腳。

2年以上的品牌則要重新思考自己的漲價策略,通常一年以5-10%的幅度調整,不然所有的獲利扣掉通膨會被逐步稀釋,若是之後做外銷更要思考匯兌問題。

當然如果是資本雄厚的牌子,可以先無視這些。
 

(三)品牌視覺

整體視覺,代表一個品牌對設計的掌握程度,當然長得好不好看很吃時代背景,也不見得長得好看就會業績很好。

設計實力攸關後續成本掌握力,比如能少用一個包材、箱規、瓶器的共用程度,一開始沒有決定好,後續得花好幾年的時間才能逐漸消化庫存,甚至就此殞落。

當然設計的範圍太大了,這篇只能簡單總歸一句:「選物店就是選老闆覺得好看的東西。」

 

(四)商品力

簡單來說,就是好不好用!

但A SCENT對此保持中性態度,因為味道和保養品都屬於各有所好的項目,我們所要掌握的就是詳實的瞭解商品背景,剔除法規和學理天理不容的成分。

我們更致力把商品介紹生動詳實,了解基礎功能,適合的肌膚與客群,再對照客人需求推薦,不胡亂加油添醋,最終的決定權都留給消費者。

 

(五)品牌願景

『品牌會不會賣,跟品牌的實力有關。』一位十億級的保養選物店老闆教誨,那時候是在談一個大概也是1-2億的牌子,後來原廠出了很多狀況,結果業績就下去了,我銘記在心。

選物店與團購主短期產生大量業績較為不同,我們更長期地與品牌共同成長,365天都為品牌提供讓客人來體驗的場所,但品牌是不是持續推出新品、改版、新視覺、新活動都影響是不是能成為品牌矩陣第一戰隊的各種因素。

我們也在嘗試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創造業績,希望能跟品牌共同努力。

 

(六)品牌創辦人與公司風格

每個創辦人通常都很有個人特色,十年前作為部落客訪問了數十位台灣自創品牌創辦人,近距離與各位老闆對談,更能了解他們的思考與側重方向。

我也相當重視我們與品牌的默契,配合度包含出貨天數、發票速度、出貨正確度都會影響後續的合作意願,也時常遇到我覺得很有潛力的品牌,但最後沒有成功搓合的狀況。

當然我也有遇到過盒子受損然後要我賠償商品原價的品牌,通常我也懶得爭執就果斷賠錢,但幾年前那個廠商已經倒閉,我還在這邊,我想又是另外的故事了。

 

 

以上A SCENT常思考的幾個選物方向,提供給對選品有興趣的大家。
若希望跟我們有更多交流的品牌,歡迎 >> 由此接洽